此条目的主題是三國時期歷史人物。关于同名或其他內容,請見「陳群」。
陳群 (三國)禦史中丞、尚書令、鎮軍大將軍、中護軍、鎮西將軍、昌武亭侯、颍阴侯[1]前任:王朗繼任:衛臻司空國家東漢→ 三國時代曹魏主君劉備→ 曹操→曹丕→曹叡姓陳名群字長文族裔漢籍貫潁川許昌人逝世公元237年2月7日洛陽谥号靖侯[2]親屬妻筍氏妻之父荀彧子陳泰
陳群(2世紀—237年2月7日)[3],字長文,潁川許昌人(今中國河南省許昌),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大臣(曾為劉備效力),「九品官人法」及《魏律》的創建者。陳羣歷仕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代,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,竭忠盡職,爲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,做出了突出的貢獻。陳羣撰有《集》五卷,今已佚失。其餘見於《全三國文》。
生平[编辑]
知人之明[编辑]
年少時已被其祖父陳寔讚揚:「此兒必興吾宗!」後與孔融結交。劉備到豫州時,請他出任別駕。興平元年(194年),徐州牧陶謙病死,劉備接任徐州牧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当时陳羣曾警誡劉備不要领徐州,因为袁術还强大,必定會與他爭奪徐州,若果呂布乘機襲取徐州,他必大事不成;可是劉備沒有聽取,果真被呂布大敗,刘备才后悔没有听陈群的话。但陈景云指出:当时吕布正在兖州与曹操相持,并没有余力分兵取徐州;刘备领徐州第二年,吕布才被曹操打败投奔刘备;又一年后,袁术才诱使吕布袭取徐州,所以当时陈群能料到袁术争夺徐州,却不可能提前料到吕布会祸害刘备;而且刘备当时名义上领豫州,但只能屯兵小沛,如果陶谦死后刘备不领徐州,徐州归了其他人,刘备便没有容身之地了,袁术、吕布夺取徐州是意外,而不是刘备接手徐州本身太贪,刘备也没有后悔不听陈群之言的道理;故《三国志》这段记载可能是曹魏史官的附会。卢弼也认可陈景云的说法。
刘备举陈群为茂才,除授柘令,陈群没有赴任,後來隨父親陳紀到徐州避戰,曹操攻滅呂布後,以陳羣為司空西曹掾屬。後歷任多項官職,魏國建立後任御史中丞。
198年,吕布为曹操所打敗,陈群父子在吕布军中见曹操皆拜。曹操久闻其名,便讓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。当时有人向曹操引荐王模、周逵,二人均曹操用之;陈群力言不可,認為王模、周逵二人德秽行劣,終其必坏事。曹操不听,结果二人果然犯事受诛,曹操應信當初陈群之言,并向陈群承认错失;陈群便推荐陈矫、戴乾,曹操皆加以任用。后来东吴为叛,戴乾因忠义死于变难;陈矫则成为一位名臣,是以举世均认同陈群知人之明。
制定法度[编辑]
自從劉備反曹後,東南多變。曹操便以陳羣為酇令,以何夔為城父令,用名士以鎮撫諸縣,使吏民稍定。陳羣又任蕭、酇、長平之令長,于父親亡時辭官。陳羣後任司徒掾,舉高第,為治書侍御史,轉參丞相軍事。魏國建立後,又遷為御史中丞,常與曹操或他人討論或製定法度与政策問題。陈群認為,鞭笞造成的死者更多,因此他极力赞同恢复汉朝已被废除的肉刑(包括宫刑、刖刑),提出:“若用古刑,使淫者下蚕室,盗者刖其足,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”[4]。
九品官人法[编辑]
及後陳羣任侍中、領丞相東西曹掾,與曹丕交好,曹丕亦對他很器重。延康元年(220年),曹丕繼任魏王,封陳羣為昌武亭侯,徙為尚書,創制「九品官人法」。文帝稱帝後,遷尚書僕射,加侍中,徙尚書令,進爵潁鄉侯。後為鎮軍大將軍,領中護軍,錄尚書事。
黃初七年(226年),文帝病重,陳羣與曹真及司馬懿等並受遺紹輔政。明帝即位後,進封潁陰侯,增邑五百,并前千三百户,開府。後任司空,錄尚書事。
太和四年(230年),明帝親政不久,司空陳羣錄尚書事,輔助皇帝。吳質則認為輔弼的大臣影響國家的安危,於是對明帝大力稱贊驃騎將軍司馬懿,但則貶抑司空陳羣,說他非國相之才。明帝聽後大為同意,翌日即下詔要督責陳羣,連天下人都不實地批評陳羣。
太和六年(231年),曹真數度上表從斜谷進攻蜀漢,陳羣認為危險。及後曹真再上表從子午谷道攻蜀。陳羣又向明帝分析計劃的不當處,更提出自己用兵之計,明帝聽從他的計劃,於是命令曹真按計劃攻蜀。但因為連日下雨,不利行軍,陳羣又說服明帝退兵。
曹叡皇女曹淑早夭後,曹叡想親自為曹淑送葬,之後再前往許昌,陳群、楊阜勸諫,曹叡不聽;以及曹叡大興宮殿之事,陳群和其他大臣也有上諫,曹叡接納並縮小建造規模。其後又多次秘密地向明帝進諫,陳群陳述各個政令決策的得失,並將草稿銷毀,當時的人及親友不得而知。
青龍四年十二月癸巳(237年2月7日),陳羣逝世,諡曰靖侯,其子陳泰繼嗣。
經學成就[编辑]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載述《論語》源變時,稱:「魏司空陳羣、太常王肅、博士周生烈,皆為義說。」又《經籍志·別傳》載司空陳羣有五卷個人文集,經已佚失。
《舊唐書·經籍志·楚詞類》輯有「陳羣集三卷」。
《清史稿·藝文志·經部·四書類》尚輯有「魏陳羣《論語義說》一卷」。
性格特徵[编辑]
陳羣有知人之能,曾稱王模和周逵德行差劣,勸曹操不要任用;又先後推薦陳矯及戴乾。王模和周逵日後因作亂而被誅殺;而陳矯成為曹魏的重臣,戴乾亦為曹魏盡忠而死。
陳羣家世顯赫,是當世清流名士,對人物的行為舉止甚有要求,他因此不滿行為放誕的郭嘉,曾於朝上當曹操之面責備郭嘉。
陳羣善於鑒賞印章,據《魏略》引《相印書》記載:「相印法本出陳長文(即陳羣),長文以語韋仲將(即韋誕),印工楊利從仲將受法,以語許士宗(即許允)。利以法術占吉凶,十可中八九。仲將問長文『從誰得法』?長文曰:『本出漢世,有《相印(經)》、《相笏經》,又有《鷹經》、《牛經》、《馬經》。印工宗養以法語程申伯(魏征東將軍),是故有一十二家相法傳於世。』」
評價[编辑]
《三國志·陳羣傳》載陳寔語:「此兒必興吾宗!」
袁準:「故司空陳羣則不然,其談論終日,未嘗言人主之非;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。君子謂群於是乎長者矣。」
《三國志·陳羣傳》載:「在朝無適無莫,雅杖名義,不以非道假人。」又稱其「弘博不伐」。
《三國志·辛毗傳》載曹叡語:「陳公可謂善變矣。」
《三國志·桓二陳徐衛盧傳》陳壽評:「陳羣動仗名義,有清流雅望;泰弘济简至,允克堂构矣。魏世事统台阁,重内轻外,故八座尚书,即古六卿之任也。陈、徐、卫、卢,久居斯位,矫、宣刚断骨鲠,臻、毓规鉴清理,咸不忝厥职云。」「追观陈群之议,栈潜之论,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,垂宪范乎后叶矣。」
《三國志·文昭甄皇后傳》載孫盛語:「於禮,婦人既無封爵之典,況于孩末,而可建以大邑乎?悳自異族,援繼非類,匪功匪親,而襲母爵,違情背典,於此為甚。陳羣雖抗言,楊阜引事比並,然皆不能極陳先王之禮,明封建繼嗣之義,忠至之辭,猶有闕乎!」
《三國志·后妃傳》陳壽評:「魏后妃之家,雖云富貴,未有若衰漢乘非其據,宰割朝政者也。鑒往易軌,於斯為美。追觀陳羣之議,棧潛之論,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,垂憲範乎後葉矣。」
《三國志·荀彧傳》裴注引《荀彧別傳》載:「(荀彧)前後所舉者,命世大才,邦邑則荀攸、鍾繇、陳羣,海內則司馬宣王,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、華歆、王朗、荀悅、杜襲、辛毗、趙儼之儔,終為卿相,以十數人。」
《三國志·王衛二劉傅傳》中《吳質傳》裴注引《魏略》載吳質向曹叡評論:「驃騎將軍司馬懿,忠智至公,社稷之臣也。陳羣從容之士,非國相之才,處重任而不親事。」曹叡根據此言下詔責備陳羣,卻不被當世所認同,《魏略》又載: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長文,即群,(吳質)言無實也。」
《三國志·趙儼傳》載:「初,儼與同郡辛毗、陳羣、杜襲並知名,號曰辛、陳、杜、趙云。」
《晉書·江逌傳》載江逌疏文:「昔漢起德陽,鍾離抗言;魏營宮殿,陳羣正辭。」
《晉書·庾亮傳》載:「亮美姿容,善談論,性好莊老,風格峻整,動由禮節,閨門之內不肅而成,時人或以為夏侯太初、陳長文之倫也。」
《後漢書·禰衡傳》載:「或問衡曰:『盍從陳長文、司馬伯達乎?』對曰:『吾焉能從屠沽兒耶!』」《典略》亦載禰衡事:「或問之曰:『何不從陳長文、司馬伯達乎?』衡曰:『卿欲使我從屠沽兒輩也!』」
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裴注評諸葛亮:「委質魏氏,展其器能,誠非陳長文、司馬仲達所能頡頏,而況於餘哉!」
《三國志·諸葛瑾傳》載諸葛瑾語:「聞任陳長文、曹子丹輩,或文人諸生,或宗室戚臣,寧能御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?」
袁宏《三國名臣頌》:「長文通雅,義格終始。思戴元首,擬伊同恥。人未知德,懼若在己。嘉謀肆庭,讜言盈耳。玉生雖麗,光不踰把。德積雖微,道暎天下。」
曹植:“容中下士,则众心不携;进吐善谋,则众议不格。至德纯粹者,陈司空也。”
裴松之:“委质魏氏,展其器能,诚非陈长文、司马仲达所能颉颃,而况於馀哉!”
《博物记》:“太丘长陈寔、实子鸿胪纪、纪子司空群、群子泰四世,于汉、魏二朝并有重名,而其德渐渐小减。”
洪迈:“夫曹氏篡汉,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,纵力不能讨,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?歆、群为一世之贤,所立不过如是。”
王夫之:“魏从陈群之议,置州郡中正,以九品进退人才,行之百年,至隋而始易,其于选举之道,所失亦多矣。……然且行之六代而未尝不收人才之用,则抑有道焉。” “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为乱政,而标榜者之亦非善俗也,于是进崔琰、毛玠、陈群、钟繇之徒,任法课能,矫之以趋于刑名,而汉末之风暂息者数十年。”“青龙、景初之际,祸胎已伏,盖岌岌焉,无有虑此为睿言者,岂魏之无直臣哉?睿之营土木、多内宠、求神仙、察细务、滥刑赏也,旧臣则有陈群、辛毗、蒋济,大僚则有高堂隆、高柔、杨阜、杜恕、陈矫、卫觊、王肃、孙礼、卫臻,小臣则有董寻、张茂,极言无讳,不避丧亡之谤诅,至于叩棺待死以求伸;睿虽包容勿罪,而诸臣之触威以抒忠也,果有身首不恤之忱。” “陈群上封事谏魏主,辄削其草;杨阜触人主之威以直谏,与人言未尝不道;袁宏赞群之忠,而讥阜之播扬君恶。夫阜激而太过,诚然矣;以群之削草为忠臣之极致,又奚得哉?”“曹操以刻薄寡恩之姿,惩汉失而以申、韩之法钳网天下;崔琰、毛玠、钟繇、陈群争附之,以峻削严迫相尚。士困于廷,而衣冠不能自安;民困于野,而寝处不能自容。故终魏之世,兵旅亟兴,而无敢为萑苇之寇,乃蕴怒于心,思得一解网罗以优游卒岁也,其情亟矣。”“曹孟德惩汉末之缓弛,而以申、韩为法,臣民皆重足以立;司马氏乘之以宽惠收人心,君弑国亡,无有起卫之者。然而魏氏所任之人,自谋臣而外,如崔琰、毛玠、辛毗、陈群、陈矫、高堂隆之流,虽未闻君子之道,而鲠直清严,不屑为招权纳贿、骄奢柔谄猥鄙之行,故纲纪粗立,垂及于篡,而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,则其效也。”
家庭[编辑]
参见:潁川陳氏
祖父輩[编辑]
陳寔,曾任東漢太丘縣長,黨錮之禍後到荊州隱居。
父輩[编辑]
陳紀,陳羣父親,曾任平原相、侍中、大鴻臚。
陳諶,陳羣叔父,曾任司空掾。
妻[编辑]
荀氏,荀彧的女兒。
子輩[编辑]
陳泰,陳羣之子,曹魏重要將領,曾領兵抵抗姜維發動的北伐戰爭。
陳佐,陳諶之孫,陳羣族子,官至青州刺史。
陳坦,陳諶之孫,陳羣族子,官至廷尉。
孫輩[编辑]
陳恂,陳泰之子,繼承陳泰爵位,無子。
陳溫,陳泰之子,陳恂之弟,兄長死後承繼封爵,咸熙年間改封慎子。
陳準,陳佐之子,官至太尉,封廣陵郡公。
陳戴,陳佐之子,陳準之弟,曾任高官。
陳徵,陳佐之子,陳準之弟,曾任高官。
陳堪,陳佐族子,陳準族弟,曾任高官。
后輩[编辑]
陳逵,字林道,陳準之孫,於江左有名譽,擔任西中郎將,死後追贈衛將軍。
陳霸先,南朝陳建立者。
後世創作[编辑]
章回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,陳羣登場於第五十八回「馬孟起興兵雪恨,曹阿瞞割鬚棄袍」中。當時其身分是治書侍御史,向曹操獻策,勸曹操乘劉備打算入蜀之前,再次從合肥攻打孫權,劉備為了取川之計必定不肯救援孫權,成功消滅孫權後,便可一舉東向,攻荊州、取巴蜀,一統天下。曹操深感認同,採納其策。後來諸葛亮勸劉備致信馬超,慫恿他襲擊長安,結果令曹軍無暇南顧。此後,陳羣一直擔任魏國重臣及託孤顧命大臣,先後以侍中、鎮軍大將軍、司空等身分登場,並與司馬懿關係良好。其子陳泰在小說後部擔任魏國西邊防線主將,表現亦頗出眾。
影视形象[编辑]
1994年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:张世军饰演陈群
2010年电视剧《三国》:孙海饰演陈群
2017年电视剧《軍師聯盟》:褚栓忠饰演陈群
動漫遊戲[编辑]
《火鳳燎原》(陳某):設定於赤壁之戰後登場,任職治書待御史,編寫《曹操兵法[5]》
注釋[编辑]
^ 陈寿; 裴松之. 《三国志 · 卷四 · 魏书四 · 三少帝纪第四》.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(帮助)
^ 陈寿. 《三国志 · 卷二十二 · 魏书二十二 ·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》.
^ 據《三國志·魏書·明帝紀》記載,陳群於青龍四年十二月癸巳日逝世,換算成公曆已是公元237年2月7日,而非公元236年。
^ 《陈羣传子泰》. [2021-09-10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4-07).
^ 以孫子兵法為藍本,由戲志才、荀彧、郭嘉至司馬懿、楊修和蔣濟等多位謀士撰寫
延伸阅读[编辑]
[在维基数据编辑]
《三國志·卷22》,出自陳壽《三國志》
參考資料[编辑]
《三國志·魏書·陳羣傳》
《全三國文·卷二十六·陳羣傳》
前任:王朗
曹魏司空226年-237年
繼任:衛臻
查论编陈寿著《三國志》立傳人物魏書卷1 武帝紀曹操(曹嵩・橋玄・韓馥・孔伷・王匡・橋瑁・袁遺・張闓・薛蘭・車冑・劉岱・王忠・龔都・王琰・徐璆・梁鵠・王儁・楊秋・郗慮・鄧展・傅幹・伏完・王必・金禕・耿紀・魏諷・邊讓)卷2 文帝紀曹丕(霍性・戴凌)卷3 明帝紀曹叡(郝昭・秦朗・秦宜祿・夏侯献)卷4 三少帝紀曹芳(鄭沖・張特・郭脩)・曹髦(東里袞・應餘・鄭小同・王沈・王業・成濟・石苞)・曹奂卷5 后妃传武宣卞皇后(丁夫人)・文昭甄皇后・文德郭皇后・明悼毛皇后・明元郭皇后卷6 董二袁劉传董卓(張讓・何進・何苗・吳匡・黃琬・楊彪・董旻・董白・皇甫嵩・蔡邕・李傕・郭汜・牛輔・樊稠・張濟・王允・士孫瑞・李儒・李蒙・馬騰・韓遂・楊奉・韓暹)・袁绍(袁譚・袁熙・袁尚・胡毋班・麴義・淳于瓊・顏良・文醜・高覽・荀諶・沮授・田豐・逢紀・審配・郭圖・辛評・呂曠・呂翔・焦觸・張南)・袁术(陳溫・陳瑀・馬日磾・陳珪・閻象・楊弘・紀靈・橋蕤・張勳・樂就・雷薄・陳蘭・馮方女)・刘表(劉琦・劉琮・蔡瑁・黃祖・蒯良・蒯越・傅巽・韓嵩・鄧羲・劉先・周不疑)卷7 呂布臧洪传吕布(丁原・李肅・张邈・張超・高順・郝萌・曹性・成廉・魏續・宋憲・侯成・陈宫・陳登)・臧洪(陳容)卷8 二公孫陶四張传公孙瓒(張純・張舉・劉虞・公孫越・公孫範・嚴綱・田楷・單經・關靖・鲜于辅・閻柔)・公孫度(公孫康・公孫恭・公孫淵)・陶謙(闕宣)・張楊(眭固)・張燕・張繡(胡車兒)・张鲁(張脩・蘇固・閻圃)卷9 諸夏侯曹传夏侯惇(夏侯楙・清河公主・韓浩・史渙)・夏侯渊(夏侯衡・夏侯霸・夏侯稱・夏侯威・夏侯榮・夏侯惠・夏侯和)・曹仁(牛金・曹純)・曹洪・曹休(曹肇)・曹真(費曜・王雙・曹爽・曹羲・何晏・鄧颺・丁謐・畢軌・李勝・桓範・夏侯令女)・夏侯尚(夏侯玄・李豐・許允・阮氏女・王經)卷10 荀彧荀攸賈詡传荀彧(禰衡・嚴象・荀惲・荀顗・荀粲・荀甝・荀霬・荀愷・荀勗)・荀攸(何顒)・贾诩(段煨)卷11 袁張涼国田王邴管传袁渙(袁徽)・張範(張承)・涼茂・國淵・田疇(田續)・王脩(王儀・王裒・脂習・郭憲)・邴原・管寧(王烈・張臶・胡昭・何楨・焦先・扈累・石德林)卷12 崔毛徐何邢司馬传崔琰(孔融・許攸・婁圭)・毛玠・徐奕・何夔(何曾)・邢顒・鮑勛(鮑信)・司馬芝(劉勳・司馬岐)卷13 鍾繇華歆王朗传鍾繇(鍾毓)・华歆(華表)・王朗(王肅・董遇・賈洪・薛夏・隗禧)卷14 程郭董劉蒋劉传程昱(程曉)・郭嘉(戲志才)・董昭・刘晔(鄭寶・劉陶)・蔣濟・劉放(孫資・張華)卷15 劉司馬梁張温賈传劉馥(梅成・雷緒・劉靖)・司馬朗(司馬孚・司馬望)・梁習(王思・劉類)・張既(游楚・成公英・閻行・夏侯儒・張緝)・温恢(孟建)・賈逵(賈充・李孚・楊沛)卷16 任蘇杜鄭倉传任峻(枣祗)・蘇則・杜畿(杜恕・樂詳・杜預・阮武)・鄭渾(鄭泰・鄭袤)・倉慈(顏斐・令狐邵)卷17 張樂于張徐传張遼・樂進(樂綝)・于禁(劉辟・昌豨)・張郃・徐晃(呂常・朱靈)卷18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传李典・李通・臧霸(孫觀)・文聘・呂虔(王祥)・许褚・典韦・龐德(郭援)・龐淯(張猛・龐娥親)・閻溫(張恭・孫賓碩・楊豐・鮑出)卷19 任城陳蕭王传曹彰・曹植(楊修・劉修・丁沖・丁儀・丁廙)・曹熊卷20 武文世王公传曹昂(曹安民)・曹鑠・曹冲・曹據・曹宇・曹林・曹袞・曹玹・曹峻・曹矩(尹夫人)・曹幹・曹上・曹彪・曹勤・曹乘・曹整・曹京・曹均・曹棘・曹徽・曹茂・曹協・曹蕤・曹鑒・曹霖・曹禮・曹邕・曹貢・曹儼卷21 王衛二劉傅传王粲(徐幹・陳琳・阮瑀・應瑒・刘桢・邯鄲淳・繁欽・路粹・荀緯・應璩・阮籍・嵇康・山濤・向秀・阮咸・王戎・劉伶・吳質・朱鑠)・卫觊(潘勖・衛瓘)・劉廙・劉劭(繆襲・仲長統・蘇林・韋誕・孫該・杜摯)・傅嘏卷22 桓二陳徐衛盧传桓階(張羨)・陳群(陳泰)・陳矯(陳騫・薛悌)・徐宣・衛臻(衛茲)・盧毓(盧植・盧欽)卷23 和常楊杜趙裴传和洽(許劭)・常林(吉茂・沐並・時苗)・楊俊(王象)・杜襲・赵俨・裴潛(裴秀・嚴幹・韓宣・黃朗)卷24 韓崔高孫王传韓暨・崔林(王雄)・高柔(高幹)・孫禮・王觀卷25 辛毗楊阜高堂隆传辛毗(辛敞・辛憲英・魯芝)・楊阜(尹奉・趙昂・韋康・姜敘・王異)・高堂隆(棧潛)卷26 滿田牽郭传滿寵・田豫(侯音・楊暨・程喜)・牽招(牽弘)・郭淮卷27 徐胡二王传徐邈・胡質(武周)・王昶(王渾)・王基卷28 王毌丘諸葛鄧鍾传王凌(令狐愚・單固・馬隆)・毌丘儉(王頎・文鴦・尹大目・文欽)・諸葛誕(吳綱・全懌・全端・蔣班・于詮・諸葛靚・唐咨)・邓艾(師纂・爰邵・州泰)・鍾會(張昌蒲・虞松・諸葛緒・胡遵・胡奮・胡烈・胡淵・邵悌・王弼)卷29 方技传华佗(左慈)・杜夔(馬鈞)・朱建平・周宣・管輅卷30 烏丸鮮卑東夷传烏丸(丘力居・難樓・蘇僕延・烏延・樓班・蹋頓)・鲜卑(軻比能)・東夷(夫餘・高句丽・東沃沮・挹娄・濊・韓・倭(卑彌呼・難升米))・西戎蜀書卷31 劉二牧传劉焉(董扶・趙韙・李權)・劉璋(龐羲・李異・王累・劉循)卷32 先主传刘备(董承・种輯・王子服・宋忠・張肅・张任・射援・射堅・殷純)卷33 後主传刘禅(黃皓)卷34 二主妃子传先主甘皇后(麋夫人・孫夫人)・先主穆皇后・後主敬哀皇后・後主張皇后(後主李昭儀)・先主子永・先主子理・後主太子璿(後主北地王諶)卷35 諸葛亮传诸葛亮(崔州平・石韜・徐庶・黃承彥・諸葛均・諸葛喬・诸葛瞻・董厥・樊建)卷36 关張馬黄趙传关羽(關平・關興・趙累)・张飞(嚴顏・張苞)・马超(王國・侯選・程銀・李堪・張橫・梁興・成宜・馬玩・馬岱)・黄忠(卓膺)・赵云(夏侯蘭・趙統・趙廣)卷37 龐統法正传庞统(司馬徽・龐德公・龐林)・法正(張松・鄭度)卷38 許糜孫簡伊秦传許靖(王商)・糜竺(麋芳)・孫乾・簡雍・伊籍・秦宓(任安・夏侯纂)卷39 董劉馬陳董呂传董和(胡濟)・劉巴・馬良(沙摩柯・马谡)・陳震(陈式)・董允(郭攸之・董恢・陳祗)・吕乂(杜祺・劉幹)卷40 劉彭廖李劉魏楊传劉封(蒯祺・申儀・申耽・孟達)・彭羕・廖立・李严(袁綝・高翔・許允・丁咸・上官雝・閻晏・李豐)・劉琰・魏延・杨仪卷41 霍王向張楊費传霍峻(霍弋・羅憲・楊宗)・王連・向朗(向寵)・張裔・楊洪(黃元・何祗)・費詩(王沖)卷42 杜周杜許孟来尹李譙郤传杜微・周羣(張裕)・杜瓊・許慈・孟光(鐔承・裴俊)・來敏・尹默・李譔(陳術)・谯周(文立・譙秀)・郤正卷43 黄李呂馬王張传黃權(黄崇)・李恢(爨習・高定・李遺)・呂凱(雍闓・王伉)・馬忠(朱褒・張表・閻宇)・王平(句扶)・張嶷卷44 蒋琬費禕姜維传蔣琬(蒋斌・劉敏)・費禕・姜维(梁緒・尹賞・梁虔・馬遵)卷45 鄧張宗楊传鄧芝・張翼・宗預(廖化)・楊戲
(李密・鄧方・費觀・王謀・賴恭・楊顒・何宗・吳懿・吳班・陳到・輔匡・劉邕・張存・殷觀・習禎・王甫・李邵・李邈・马勋・馬齊・姚伷・李福・李朝・龔祿・王士・馮習・張南・傅肜・傅僉・程畿・程祁・士仁・郝普・王嗣・常播・衛繼)吴書卷46 孫破虜討逆传孙坚(許昌・許韶・張角・張寶・張梁・朱儁・邊章・徐榮・祖茂・華雄・孫朗)・孙策(祖郎・嚴白虎・嚴輿・秦松・于吉・許貢・孫紹)卷47 吴主传孙权(朱光・梁寓・趙咨・沈珩・宋謙・浩周・鄭泉・馮熙・孫邵・陳化・谷利・衛溫・諸葛直・鄭冑・馬茂・王表)卷48 三嗣主传孫亮・孫休(李衡・石偉・呂興・盛曼)・孙皓(紀陟・弘璆・張儼・丁固・陶璜・楊稷・毛炅・修則・孟宗・何定・邵疇・郭馬・修允・滕修・陶濬・張悌・沈瑩・岑昏・司馬伷・周浚・王濬・唐彬・吾彥)卷49 劉繇太史慈士燮传劉繇(劉岱・笮融・劉基)・太史慈(太史享)・士燮(吳巨)卷50 妃嬪传吳夫人(吳景)・謝夫人(謝承)・徐夫人(徐琨)・步夫人(孫魯班・孫魯育)・王夫人・王夫人・潘夫人(袁夫人)・全皇后(全尚・全紀)・景朱皇后・昭獻皇后(何植・張美人)・滕皇后(滕牧)卷51 宗室传孙静(孫暠・孫瑜・孫皎・孫奐・孫壹)・孫賁(孙香・孫鄰・孫歆)・孫輔・孫翊(徐夫人)・孫匡(孫泰・孫秀)・孫韶(孫河・孫楷)・孫桓卷52 張顧諸葛步传張昭(張奮・张承・张休・孫弘)・顧雍(顧邵・張敦・卜靜・殷禮・顧譚・顧承・顧榮)・诸葛瑾(諸葛融)・步騭(衛旌・李肅・步闡・周昭)卷53 張严程闞薛传張紘(張尚)・严畯(裴玄)・程秉(徵崇)・阚泽(唐固)・薛綜(薛珝・薛瑩)卷54 周瑜魯肃呂蒙传周瑜(蔣幹)・鲁肃(魯淑)・吕蒙卷55 程黄韓蒋周陳董甘淩徐潘丁传程普・黃蓋・韓當(韓綜)・蒋欽・周泰・陳武(陳表)・董襲・甘宁(蘇飛)・凌統(凌操)・徐盛・潘璋(馬忠)・丁奉(丁封)卷56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传朱治・朱然(施績)・呂範(呂據)・朱桓(朱異)卷57 虞陸張駱陸吾朱传虞翻(丁覽・徐陵・虞汜・虞忠・虞聳・虞昺)・陸績・张温(暨豔)・駱統(駱俊)・陸瑁・吾粲・朱據卷58 陸遜传陸遜(謝淵・陸抗・羊祜・陸景・陸機・陸雲)卷59 吴主五子传孫登(謝景・范慎・刁玄・羊衜)・孫慮・孫和(屈晃・孫謙)・孫霸・孫奮卷60 賀全呂周鍾離传賀齊(鮮于丹)・全琮・呂岱(劉纂)・周魴(周處)・鍾離牧卷61 潘濬陸凱传潘濬・陸凱(陸胤)卷62 是儀胡綜传是儀(呂壹)・胡綜(隱蕃・徐詳)卷63 吴範劉惇趙達传吳範・劉惇・趙達(皇象・嚴武・宋壽・曹不興・鄭嫗)卷64 諸葛滕二孫濮陽传诸葛恪(聶友)・滕胤・孫峻(留贊)・孫綝(華融)・濮陽興(張布・萬彧)卷65 王楼賀韋華传王蕃(留平)・楼玄・賀邵(賀循)・韋昭・華覈维基文库在线阅读